编者按 近年来,各地纷纷打造能够有效推动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平台,将其作为整合创新资源、探索创新机制、构建创新政策体系的重要载体。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省域创新平台,介绍其重点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展现它们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图为“晋创谷·太原”科技企业(团队)入驻区。受访单位供图
科技日报记者 赵向南
“晋创谷正在成为山西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科技界别召集人张放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两年,在全国科技创新的激烈角逐中,山西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谋划和推进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以下简称“晋创谷”)建设。晋创谷正成为整合山西科技资源的谷地、产学研贯通的桥梁、四链深度融合的枢纽、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地。
九市晋创谷挂牌运营,吸引近700个优质科技企业(团队)入驻;六市晋创谷科技企业(团队)2024年签订了4400余份技术交易、预约采购等合同……晋创谷不仅成为承载山西科技创新的希望,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摇篮”。
打造创新矩阵
山西,作为一个传统的资源型省份,长期以来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资料显示,尽管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563家设有研发机构,但真正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仅有1222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5000家,在中部六省排末位;山西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不到全国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的1%,省重点实验室总量也仅占全国的2%左右。
为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山西部署打造晋创谷这一创新驱动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据介绍,晋创谷采取示范先行、总结经验、全省推开的建设模式。依托太原市先行建设起步区、先行区,运营成熟后再选择基础条件好、创新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复制推广,统一纳入晋创谷,最终形成全省域“谷区”。
2023年12月22日,晋创谷在太原市揭牌;同日,先行区“晋创谷·太原”正式建成投入运营。“晋创谷·太原”率先为各市晋创谷探索机制、积累经验、创造模式。山西省委书记唐登杰在“晋创谷·太原”考察时表示:“要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潜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此后,大同、晋中、晋城、运城、临汾、长治、阳泉、吕梁积极跟进,紧密结合当地产业优势,推进晋创谷实体化运营,力争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提供政策支持
“入驻‘晋创谷·太原’以来,我们不仅得到了启动资金支持和专业服务,还获得了太原市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扶持。”水清华(山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玲仙兴奋地告诉记者。
为此,山西省出台了《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科创团队及企业入驻支持政策措施等5个配套政策》,形成“1+5”政策体系,对晋创谷的建设给予全方位支持。
“入驻或新迁入晋创谷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可免申即享30万元至100万元创新启动资金。”负责运营“晋创谷·太原”的太原国有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崔晶晶介绍,晋创谷不仅减轻了初创企业资金压力,还创新股权投资容错机制,为创新者们卸下了担心失败的思想包袱。此外,晋创谷还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三项改革”,吸引省内高校科技企业(团队)入驻。
除了政策支持,晋创谷还在服务保障上下足了功夫。“从人才公寓到日常生活,从办公场所到中试基地,从中介服务到成果转化指导,从帮助对接创新资源到送信息上门,晋创谷为科技企业(团队)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北京中关村智酷双创人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大同项目组负责人冯强介绍,目前山西九市晋创谷均引入或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功能化”运营团队,为入驻科技企业(团队)提供工商、税务、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保姆式”服务。
同时,山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晋创谷建设。“我们建立了12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工作专班,设立金融服务平台,强化对晋创谷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副局长周兰领说,山西还设立山西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扶持晋创谷内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型企业;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和科技保险等方式,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晋创谷内的山西飞羽智能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在组装无人机。受访单位供图
推动产业发展
山东科技大学在“晋创谷·阳泉”开展钠离子新能源电池研究转化,山西宏明空调科技有限公司在“晋创谷·运城”研制超导热太阳能集热板,山西戴德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晋创谷·晋中”进行矿山领域应用机器人研发……走进晋创谷,创新活力扑面而来。据介绍,截至目前,晋创谷汇聚了近700个科技企业(团队)。他们在这里投身于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创业孵化、知识产权转化等工作,催生了许多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成果。
“我们团队将冶金、煤电固废高效转化为低碳胶凝材料,研发的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倪文说,该校已携手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在“晋创谷·大同”共建低碳胶凝材料中试线,规划年产量100万吨。这只是晋创谷内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在晋创谷,一项项科研成果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长为一个个新产业。
“晋创谷·运城”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产业,“晋创谷·阳泉”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晋创谷·晋城”关注光机电、文旅康养产业……张放陶介绍,各市晋创谷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错位竞争、协同互补,形成“一区一产业、一区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入驻“晋创谷·大同”的科研团队进行钙钛矿材料实验。受访单位供图
在晋创谷的催化下,科研与市场实现了紧密的“双向奔赴”,推动山西新兴产业加速破茧。2024年,“晋创谷·太原”已签署产品销售、预约采购、技术服务和技术交易合同1465份,合同总金额达4.55亿元,实现营收近2亿元。同年,“晋创谷·晋中”科技企业(团队)实现营收2.02亿元,“晋创谷·大同”申请知识产权17件,签订产品销售、预约采购、技术服务和技术交易合同30份,合同总金额3500多万元。
今年,山西计划实现设区市晋创谷全覆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到2026年,“晋创谷·太原”计划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1000家;“晋创谷·吕梁”力争推广200项以上科技成果,引进并培育2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
未来,晋创谷会以更昂扬的姿态,开辟产业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让山西在转型发展中蹚出一条新路。
划重点丨梁丽萍委员:构建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受访者供图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科技学院院长、民盟山西省委会副主委梁丽萍,将目光聚焦在了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以下简称“晋创谷”)的建设上。
2023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晋创谷的重大部署,将晋创谷打造成为山西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地。“长期以来,山西科技创新面临资源分散、协同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梁丽萍坦言,晋创谷是山西在创新发展道路上的关键布局,也是山西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中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自晋创谷在太原先行示范以来,发展态势迅猛。在梁丽萍看来,晋创谷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跑出发展“加速度”,关键在于其顶层设计提出的“1+5”政策体系,构建了保障创新发展的体系机制,成功激活了科技创新引擎。“晋创谷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有效整合了各方创新资源,打破了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充分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梁丽萍说。
晋创谷的多项创新机制,从多个维度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动能。
例如,创新产品预约采购机制鼓励企业签订远期创新产品“预约采购协议”,财政按产品成交额10%,最高1000万元给予后补助。梁丽萍认为,这一机制通过锁定市场需求,为科创企业的产品拓展了市场空间,使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更快地落地生根。
同时,创新股权投资容错机制放宽了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限额,针对早期项目投资高失败率的实际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不超过80%的项目失败率。“这一机制营造了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消除了科研人员和投资机构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创新项目的孵化。”梁丽萍说。
晋创谷正逐步成为山西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针对如何进一步发挥晋创谷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梁丽萍提出了几点建议。
她建议,要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尤其是要引进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鼓励晋创谷企业自建研发机构,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以人才在工作突破中的实际贡献为主要依据,针对不同岗位细化、优化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创新积极性。
她还建议,要开阔科研人员视野,为其创造了解世界科技前沿、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要采取多种措施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让科研团队能够获得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现金及股权奖励,激发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力。
“高校科研院所应抓住晋创谷建设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深入探索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与晋创谷共同构筑区域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双向奔赴、共同发展。”梁丽萍说。
晒成效丨政策服务犹如“及时雨”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记者在“晋创谷·太原”的现代化钢结构厂房内看到,一条年产能达300吨石墨烯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安装调试。
太原赛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因”)董事长吕海港告诉记者:“这里太棒了,不仅为我们提供设施完善的厂房,还在资金、服务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赛因由山西大学的科研团队创立。自2023年12月入驻“晋创谷·太原”以来,公司便专注于将煤炭转化为高品质石墨烯和高端碳材料。公司研发的自动化快速焦耳热工艺能在3000℃的高温下迅速将碳粉转化为石墨烯等高端碳材料。吕海港介绍,这一工艺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具有低成本、无污染、只需电不需水的独特优势,与山西省的资源结构高度契合。
尽管工艺先进、市场前景看好,但由于资金短缺、厂房不足和成果转化经验匮乏,起初赛因仅启动了一条年产能50吨石墨烯的小型生产线。“后来了解到‘晋创谷·太原’的诸多优惠政策,我们就申请入驻。”吕海港说。“晋创谷·太原”提供的全方位优惠政策和服务如同一场“及时雨”,为赛因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这里的设施便利,环境优美。现代化厂房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生产需求,还给前来考察的外商留下了美好印象。”吕海港说,“‘晋创谷·太原’的运营团队还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帮助我们解决了税务、环保、用电、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让我们能够更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
对于初创型科技企业而言,资金尤为重要。为推动“晋创谷·太原”初创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山西省和太原市均提供了相关财政支持。山西省财政部门为赛因提供了100万元的“创新启动资金”,太原市财政部门采取“先投后股”模式,投入500万元支持赛因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此外,通过山西省科技厅牵线搭桥,赛因还获得了金融机构160多万元授信贷款。
吕海港感慨地说:“以前是挣多少投多少,现在有了服务保障和资金支持,我们研发和扩产的底气更足了。”